余积勇官方网站
http://yjyart.diaosu.cn
余积勇首页>文章>正文

超越时空的对话——余积勇访谈

更新时间:2024-11-24 08:20:31 作者:yujiyong

YU JIYONG: A DIALOGUE TRANSCENDING SPACE AND TIME

 超越时空的对话——余积勇访谈

 

特邀访谈主持:徐侃 

摘自《创意设计源》2010年第5

2010925日在余积勇雕塑工作室老同学相遇(左 余积勇      右 徐侃)

 

徐侃:大余,你好。转眼间我们已从上海工艺美校毕业30多年。作为工艺美校的成功毕业生之一,30多年来你不断进取,为上海这个飞速发展的城市奉献出许多高质量的艺术和设计作品,从而成为一代公共艺术大师。30多年来,你的创作之路一定充满挑战吧。

余积勇:我是个随着上海城市发展而成长起来的公共艺术家,30年来我的艺术创作主要包含雕塑作品和公共艺术作品两部分内容。

雕塑作品的创作以反映我个人的思想和情感为主导,公共艺术作品则不同,反映我个人的创作思想是如何与城市空间、主题、时尚和审美相结合;因此,公共艺术作品的设计意味就更为强烈。

上世纪80年代以来,我一直在探索如何以公共艺术造益更广大的人群。除了遵循艺术创作原理与规律,我也尝试将一些个人对世界、对人生的认知和体验融入公共空间,寻找个体与群体、艺术家个人风格与公众审美情趣、架上雕塑与公共艺术沟通的桥梁。所以,近20年来,我主持设计的公共艺术作品《2007年上海世界夏季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纪念雕塑》、《国歌》、《隧道纪念碑》以及世博会雕塑《飞翔的心愿》、《石语》等相继问世的同时,我个人雕塑作品《结》系列也被不少有特色的公共空间所接受,如上海国际体操中心的《结9808》、上海刘海粟纪念馆前的《结0011》、安亭市民广场的《结0306》、长风生态商务区绿地的《结0611--百年情结》等,但这些只是探索和积累,是更高目标的起点。


2007年上海世界特殊奥林匹克运动会纪念雕塑》不锈钢 花岗岩 现树立在上海延中绿地

《国歌》 青铜 现竖立在上海大连路公共绿地国歌纪念广场

《飞翔的心愿》不锈钢 现树立在上海世博园区主题馆北广场

《石语》花岗岩 不锈钢 现树立在上海世博园区后滩公园

 

从《五卅运动纪念碑》到《源点隧道纪念碑》

徐侃:坐落于上海南京路五卅广场内的《五卅运动纪念碑》可谓你在公共艺术领域的开山之作,世界从此认识了余积勇及其公共艺术。

余积勇:《五卅运动纪念碑》的创作是有突破性的,其主体雕塑以汉字为原型演变而来,放射状构图突破了建国以来国内纪念碑雕塑的原有模式。这个设计方案的第一轮诞生于1984年,第二轮设计方案于1986年被上海市人民政府确定为实施方案。整座纪念碑雕塑完成于1990年,整个设计、建造过程历时约六年。


《五卅运动纪念碑——五卅魂》主体雕塑 不锈钢  现树立在上海南京路五卅广场   摄于1990

《五卅运动纪念碑——前赴后继》圆雕  青铜  现树立在上海南京路五卅广场

《五卅运动纪念碑——历史的回声》浮雕 锻铜  现树立在上海南京路五卅广场

 

徐侃:作为一个大工程,《五卅运动纪念碑》不仅仅是中国城市雕塑发展史上的里程碑,其艺术形式还产生了重大的国际影响。

余积勇:五卅运动本身就具有国际影响;在五卅运动的发源地上海立项建造《五卅运动纪念碑》,意义非常,因而吸引了许多前来竞标的艺术家。

我提出的设计方案立足于把纪念碑对历史事件的追念与对城市现在和未来发展的启迪结合起来。比如,将纪念碑主体造型与纪念碑的主题纪念文字合一,开创性地运用了雕塑演绎汉字的表现手法,使碑体造型与汉字语义相得益彰;将纪念碑设计为既巍然屹立又多轴向放射状的形态,令庄重的纪念性与蓬勃的生命力融为一体。纪念碑的雕塑语言也与发展中的现代城市风格相吻合。可以这样说《五卅运动纪念碑》不仅具有纪念意义,更是一个城市腾飞的启示和鼓舞。从方案到落成,《五卅运动纪念碑》获五卅运动纪念碑第二轮设计方案竞赛一等奖和文化部、建设部、中国美协、全国城市雕塑建设委员会等联合颁发的第二届全国城市雕塑优秀奖

徐侃:《五卅运动纪念碑》在国外同行中也产生了不小的影响。

余积勇:一批国外专家应中国政府邀请,在考察中国的公共艺术后,将《五卅运动纪念碑》作为唯一一件中国艺术家的公共艺术作品收入《公众艺术及模式》专著。昆士兰建筑师协会主席迈克尔·雷纳在该著作中《五卅运动纪念碑》图片下详注:上海市人民广场的大型公共艺术可以与弗兰克·盖瑞设计的西班牙毕尔巴鄂古根汉姆博物馆媲美。这是一位国际公共艺术权威的评语,也令我吃惊不小。

徐侃:《五卅运动纪念碑》是公共艺术作品,毕尔巴鄂古根汉姆博物馆是建筑;在您看来,两者如何媲美?

余积勇:我于1984年提出《五卅运动纪念碑》设计初稿,1990年纪念碑落成。一年后的1991年,在一个完全不同的国度,弗兰克·盖瑞设计了毕尔巴鄂古根汉姆博物馆,该博物馆于1997年落成。

一个是纪念碑,一个是博物馆,两个构筑物的功能、体量差异很大;但《五卅运动纪念碑》与西班牙古根汉姆博物馆在结构构成和在风格造型上却颇多相似:几何块面营造的空间形态极具震撼力,不规则的双曲面穿插、碰撞,营造出的视觉形象超离任何传统纪念碑或建筑的经验之外……尽管我的作品比弗兰克·盖瑞的作品早七年落成,但国内仍有许多人说我抄袭弗兰克·盖瑞的作品,国人崇洋媚外的心态令我很沮丧。如果弗兰克·盖瑞真的借鉴了我创造的视觉语言,这令我很欣慰,我和弗兰克·盖瑞都在各自的领域中做出了开拓性的贡献,真可谓英雄所见略同。

徐侃:请再谈谈坐落在黄浦江边上的你的新作《隧道纪念碑》,它刚刚落成吧?

余积勇:是的,一星期前我还在工地上。

徐侃:我去看过,环境非常好。纪念碑座落在浦江边上的南园滨江绿地,以卢浦大桥为背景,对面就是世博园。

余积勇:《隧道纪念碑》也被称为《源点》,因为在纪念碑的正下方,是现在的打浦路隧道,那是中国第一条隧道;纪念碑的落成地,也是上海隧道股份的诞生地,那是中国第一家隧道公司。《隧道纪念碑》矗立在中国第一条隧道、第一家隧道公司诞生的源点,《源点》便成了中国隧道事业的纪念碑。


 《源点——隧道纪念碑》钢板锻造  现树立在上海南园滨江绿地

 

徐侃:公共艺术不是一件单独的雕塑作品,需要根据地点、周围环境以及主题思想等各个因素进行特定的设计。《源点》的设计构思是怎样形成的呢?

余积勇:《源点》作为公共艺术作品,是城市雕塑、建筑、景观、环境设计等各个不同领域学科相互渗透的成果。一个单纯的架上雕塑作品可以强调一种非常个人的风格,它仅仅受到雕塑作者艺术擅长、个人修养、审美倾向等方面的影响。而作为一件公共艺术作品,隧道纪念碑的设计含量更高,首先需要根据特定主题和客户需求进行综合设计。

举例来说,打浦路隧道开工于1965年,“65”便成为有纪念意义的时间节点;因为这是中国的第一项隧道工程,打浦路隧道工程便被简称为“651”。在委托方看来,“651”是未来隧道纪念碑必须考虑的设计元素。如何将“651”这个有纪念意义的数字寓意与隧道纪念碑有机结合起来?碑体高度成了最佳载体,使《源点》纪念碑的高度响应了1965年第一条隧道建成对中国隧道工业开创性贡献的高度,这就是公共艺术作品和一般雕塑不同的地方。公共艺术作品存在于各学科的边缘或相互渗透地带,很难将其确切归类;但处理得当,会有更多样的生长空间。

徐侃:在深入到纪念碑形态及与环境关系等问题时,你怎样完善和表达自己的设计思想?

余积勇: 在认真调研的基础上,考虑到隧道掘进时所采用的主要工具是盾构,借用盾构的标志部分切口环来构成整个作品,其形象语言可以直接点出主题,但在具体处理时先解构盾构切口环,再将其重构为一个饱含盾构造型语言的全新构筑物,由此成就了充满隧道工业元素的《源点》纪念碑。盾构上设计了斑斑锈迹,是隧道工业的历史痕迹,记录了中国隧道业的光辉业绩;两片解构的盾构切口环又好似两片船帆,寓意中国隧道工业扬帆起航进入新纪元。

从环境的角度,远远望去,那大小两片半圆的船帆与黄浦江水、卢浦大桥剪影遥相呼应,整个作品与环境融为一体。而作品下的几段不锈钢字,画龙点睛地点明了纪念651隧道工程,展望美好未来的作品主题。

徐侃:数十年来,您的艺术足迹还涉及了哪些地方?

余积勇:除了上海,北京、南京、郑州、苏州、宁波、慈溪、余姚等地都有我的公共艺术作品,我希望自己的作品能耸立在祖国大地,从某种意义来说,这是个永不落幕的雕塑展。

 

 “与远古文明的对话

徐侃: 30年来,你没有停留在公共艺术范畴,而是不断摸索创新,也诞生了一系列优秀雕塑作品。这样的执着是你在艺术之路上不断开垦出绿洲的原因。这一时期,你觉得哪些作品的出现可以构成自己创作的主线?

余积勇:上世纪90年代起,我开始创作有关的雕塑作品。这个系列的创作一直延续到现在。不同于一般的公共艺术,系列的作品个人特色更为鲜明,已经成为我个人创作的一个符号。其中的一些作品已经被大众认可,树立在城市公共空间,成为特色鲜明的公共艺术品。


《结0611》青铜  现树立在上海长风生态商务区绿地

《结9810》青铜  现树立在宁波老外滩广场

《结0012》不锈钢 上海城市雕塑艺术中心收藏

 非同寻常的角度,与远古文明的对话   《结0306》青铜  现树立在上海安亭市民广场

 《结0510》不锈钢涂漆  上海城市雕塑艺术中心收藏

 

徐侃:您最初为何选择这一载体?

余积勇:我起初选择这一题材是因为是比文字更早的文明载体。在上古文字出现之前,人们已结绳记事。内容不同、重要程度各异的事情分别被种类不同、大小各异的绳结来表示,从而起到记数、记事的作用。在我看来,这一绳的缠绕方式在成就了其历史使命的同时,却因其难以破解的密码而充满神奇信息。其中蕴含着远古人类的智慧,是远古文明的起源。与远古文明对话”——这就是我最初选择作为艺术载体的原因。

徐侃:有意思的是,的创作后来欲罢不能,甚至自成系列,成为你重要的创作象征了。

余积勇:的创作使我对人类的生命历程有了新的看法。当我在使用不同材料、不同手法建构的时候,当我在工作中和工作后不断体味的时候,我领悟到了的更深层次的意味。

本身代表着一种特殊的联系,它可以属于自然范畴,也可以指向社会范畴。人具有社会属性,当人与人、人群与人群同在,可以是感情之间的维系,可以是一种能量的积聚,也可以是相交并环绕的羁绊。人生在世,不同时段的不同心理变化,使得一个自我在不断延续的同时,也在不断盘结成一种新的这个物象,在功利和审美之余,蕴含有深厚的道理。在用不同材料塑造不同造型的同时,我也在用心体会和发现自己的人生和各种不同的;揣摩着如何释怀曾经的、认识眼前的、演绎今后的”……

徐侃:栩栩如生的隐含着生命的律动。

余积勇:在最近一段时间的艺术创作过程中,我发现将仅仅归结于人生人际仍过狭隘。我们所需要的和谐社会、绿色地球,是将人、动物、植物和自然资源等等客观存在缠绕在一起的巨大的;不断追溯渗透了原始精神的,我的系列作品才能真正圆满。

 

公共艺术在中国

徐侃:现在不少艺术设计学院设有环境设计专业。在一个公共空间越来越受到重视的时代,公共艺术领域的学校人才培养也方兴未艾。作为一个有经验、有成就的公共艺术业内专家,你对这个学科的建设有何进言?

余积勇:对于艺术设计专业学院来说,培养中国公共艺术领域的新兴血液有着不可推卸的责任。学科建设任务很多,创造性思维的培养和训练永远是艺术设计学科建设的根本。当然基础教育也很重要,图形、色彩、构成、美学,这些素养是一个公共艺术设计从业人员能否将事业做深、做透、做独特的关键,而且这些基础教育必须在学院里完成。

借鉴一种当代西方艺术流派理念,加一些材料实验,这是目前最容易看到的公共艺术创作,这毕竟流于表面。要创作出实实在在撼动人心的作品,创作者必须具备充分的责任心,这颗心要盛满对真、善、美的渴望和追求。创作思想的形成更是学院培养公共艺术人才的重中之重的目标。

坚实的素质基础是肥沃的土壤,可以使人才茁壮成长;而创造性思维则为藤蔓攀爬预备了发散性网格,帮助将嫩芽伸展到更高更远的地方。

徐侃:就广义的公共艺术而言,比较国内现状,欧美国家的公共艺术似乎更尊重历史、更贴近环境、更融入地域文脉。可能因为发展太快,我们国家目前的公共艺术设计相对显出文化的单薄。

余积勇:这是一个很复杂的问题。一个国家一个地区的公共艺术形态总与其时其地的意识形态背景有关;历史的传承、文脉的延续又与一个民族的价值观有关。尊重历史、贴近环境、融入地域文脉肯定是中国公共艺术艰巨的也是长期的发展目标之一。但从另一个角度看,公共艺术中既要有强调文化延续、主题教育的严肃题材,也需要令人赏心悦目的城市家具;多元共存,比较符合当代公共艺术空间的实际需求。当然文化底蕴是一切公共艺术存在的基础。


《结9808》青铜 现树立在上海国际体操中心

《结0011》青铜  上海刘海粟美术馆收藏

 《结9604》青铜  现树立在河南省郑州市郑东新区

 

徐侃:2010年世博会在上海召开,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成为热门话题。从公共艺术的角度看,你觉得可以在哪些层面呼应世博主题?

余积勇:城市让生活更美好是个很好的话题,但这仅仅是人类社会发展进程中,农村向城市发展的初级目标,而艺术,让生活更美好,则是人类社会从物质文明向精神文明发展的巨大飞跃。

今天你去到二线、三线城市,发现那里的城市规划、建筑设计、公共艺术都已褪去自己应有的特色和生态,一味向高度集中化的大都市靠拢;当全国上下变成一线城市不同规格的缩比版,这样的城市不能让生活更美好。

我国的公共艺术不能说发展不迅速,有些城市和地区甚至已经到了转个弯就能遇到一个雕塑的地步。但很多公共艺术的创作和设计并没有找到属于自己的路,不少作品是对国外同类作品的借鉴和抄袭,缺少原创,缺少个体风格和时代精神,这样的艺术同样不能让生活更美好。

让城市规划人口密度低一些,建筑材料的选用环保一些,公共空间的营造更艺术一些。公共艺术的设计理念如果能广泛的延伸到城市建设的各个领域,我相信,我们的城市一定会让生活更美好。

徐侃:关于公共艺术的民族化和国际化问题你怎样看?

余积勇:我并不赞成狭隘意义的民族特色;民族特色一定不要等同于放大的个人主义。当然这不是忽视本民族传统和文化,我希望设计师要懂得如何继承传统,更应该懂得如何令自己的设计符合并引领国际潮流。

我国的公共艺术发展从时间上看可能起步晚于发达国家,但绝不要因此妄自菲薄。现在常见一种情形,国内设计界崇拜国外设计师,内地设计界崇拜上海设计师,这不单单是一种信心缺乏,还涉及对公共艺术及其领域内创造力的认识和理解。我曾经为北京奥运会城市中轴线北段提供了一组公共艺术设计方案。但我提供的设计方案因其定位被边缘化了,既不像建筑,也不像雕塑,结果不了了之。说到这里,我强调一下,这现象凸现了一个问题,即城市管理者对公共艺术的认识和理解。公共艺术因其特殊性、跨学科性而充满了创造力和可塑性,这是个新兴的艺术门类。学院在培养公共艺术人才时一定要注意跨学科合作。同时要多实践和进行深入的理论探讨,进而影响城市管理者对公共艺术创造力的认识和理解。

徐侃:中国的公共艺术要走向世界,还有很多问题需要解决。

余积勇:是啊,在我看来,要走出国门,立足世界,中国的公共艺术必须走出一条新路,这条路当然出发自中国,但更应该通达国际前沿。中国的公共艺术必将影响世界,对此我满怀期望与憧憬。

徐侃:谢谢大余。

 

徐侃:美国洛杉矶好莱坞梅西公司艺术总监

        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视觉艺术学院教授

        全国首届城市雕塑二等奖、上海首届城市雕塑二等奖获得者

访谈助理:易茗

摄影:上海工艺美术职业学院信息中心

评论

发表评论

微信

微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