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铁塔是威尼斯双年展的象征,是历史的见证……。
威尼斯双年展我拍了许多作品图片,还有更多的图片都是记录细节和空间关系的,这和我研究方向
有关,和大家关心的作品无关,看多了会产生审美疲劳……就此打住吧。最后再唠叨几句,唠叨唠
叨这届双年展中令我感兴趣的三组作品。
瑞士艺术家乌尔斯·费舍尔(Urs fischer)创作的那些“燃烧的蜡烛”作品,其中一个站立的蜡
像估计是皮特·布兰特(Peter Brant,美国艺术杂志的老板、出版商、著名当代艺术收藏家),
另一个是意大利雕塑家乔维尼·波隆纳大理石作品《被劫的塞拜妇女》的蜡像复制品。
乔维尼·波隆纳(1529-1608),意大利人,文艺复兴后期的重要雕塑家,意大利弗罗伦萨市政大
厅侧面兰奇敞廊中的《被劫的塞拜妇女》 大理石原作。(图片转自网络)
乌尔斯·费舍尔(Urs fischer) “燃烧的蜡烛”——《被劫的塞拜妇女》蜡像复制品
乌尔斯·费舍尔(Urs fischer) “燃烧的蜡烛”——《被劫的塞拜妇女》蜡像复制品
乌尔斯·费舍尔(Urs fischer) “燃烧的蜡烛”——《被劫的塞拜妇女》蜡像复制品局部
整个威尼斯双年展期间这座蜡像将被燃尽,象征了生命的轮回、艺术的轮回……。
乌尔斯·费舍尔(Urs fischer) “燃烧的蜡烛”——《皮特·布兰特》蜡像局部
乌尔斯·费舍尔(Urs fischer) 《面包房(Bread House)》 面包、木材、钉子、膨胀泡沫塑
料、灯光 366 x 533 x 472 cm 2005年。(图片转自网络)
乌尔斯·费舍尔(Urs fischer) 《Jet Set Lady》 铁、木材、2000张装裱好的绘画、图片和手
稿等,24个霓虹灯 700 x 700 x 900 cm 2005年。(图片转自网络)
乌尔斯·费舍尔(Urs fischer) 《Zizi, Miss Satin, Ix and Marguerite de Ponty》铝合金铸
这些作品都是艺术家先用陶土制作出模型,再按比例放大,其中保留有艺术家在陶土上留下的捏压
痕迹和手掌印记,最后再翻制成铝合金雕塑。团块很随意的成型,看不出具体内容,但又塑造得非
常具体,这就是艺术家创造的与传统一脉相承的“第二自然”作品。
上面几张是我在巴黎罗丹博物馆拍摄的乌尔斯·费舍尔的雕塑作品,当时拍摄时还不知道这人就是
创造“燃烧的蜡烛”的作者,太巧合了。他的作品能在罗丹博物馆展出,说明其在艺术界的地位。
乌尔斯·费舍尔(Urs fischer) 《皮特·布兰特》蜡像 2008年。(图片转自网络)
乌尔斯·费舍尔(Urs fischer) 《Service à la fran?aise》 在镜像铬钢上、丝网印刷尺寸大
乌尔斯·费舍尔(Urs fischer) 《Untitled (Hole)》装置作品 铝铸型 2010年。(图片转自网络)
用铝浇铸的一推黑色的类似渣土的物体,这块黑色的、粗糙的造型与周边室内装饰形成强烈对比。
乌尔斯·费舍尔(Urs·fischer)的这些作品创作年代是从2005年到2010年,时间跨度是五年,但
作品的风格是多样化的,所揭示的主题更耐人寻味……,国内外有很多艺术家花了几十年时间创作
的作品,其风格、主题几乎没有变化,只是不断在重复自己,而乌尔斯·费舍尔(Urs·fischer)
的作品则是不断否定自己,同时又不断创造出新的艺术形式。这正是我对乌尔斯·费舍尔(Urs·
fischer)作品感兴趣的原因,艺术家的劳动就是不断创造。
本届威尼斯双年展美国馆的参展艺术家是美国费城艺术家詹妮弗·阿洛拉(Jennifer Allora)与
古巴出生的艺术家吉列尔莫·卡尔萨迪利亚(Guillermo Calzadilla),他们搞的装置·行为艺术
“运动员与坦克”太震撼了!巨大的坦克成了艺术家的玩具,张扬的游戏精神淋漓尽致,令人耳目
一新,隆隆作响的钢铁轰鸣声,响彻双年展的上空,看似娱乐、搞笑、调侃,却呐喊出人类最真诚
的声音“不要战争、要和平”。如此严肃、重大的主题,却被如此轻松幽默的表达,太精彩啦!体
真是“四两拨千斤”……作品对“战争与和平”主题的诠释也是“四两拨千斤”!
空即满,虚则实,小乃大……“ 烟雾”改变了人的视觉习惯。
烟雾从地球诞生之日起就开始弥漫,并被广泛应用于舞台美术、电影特效及营造气氛的各类场合,
普遍得麻痹了人的视觉神经……。因此,当原弓把烟雾作为独立艺术作品送展,其勇气是非同寻常的。
当烟雾在本届威尼斯艺术双年展中国馆弥漫之时,这“烟雾”就成了艺术,成了创造的主体。
2011年6月2日当“烟雾”从中国馆喷薄而出,弥漫在威尼斯上空时,历史将记住这一刻。
艺术的发展过程从对自然界的一点一划的记录开始,形成符号、可视形体、具象形体、装饰、变
形、抽象……整个“烟雾”释放和消失的过程就是艺术史的演变过程,从一缕缕飘逸的薄雾开始,
慢慢汇聚成型、多变的形体、浓重的团块、又慢慢变薄、消散、无影无踪。对比一下,整个过程两
者是多么相似。在威尼斯双年展中国馆,“烟雾”不再是附属物,“烟雾”是动态的独立作品。
“烟雾”一旦释放出来就变化无穷,它会自动翻滚、改变形状……而不用像美国艺术家詹妮弗·阿
洛拉(Jennifer Allora)与吉列尔莫·卡尔萨迪利亚(Guillermo Calzadilla)的作品,让运动
员跑得气喘吁吁的……哈哈!
中国艺术家原弓,这个十多年前还在上海西区的一个防空洞开酒吧的老板……面对着弥漫而起的
“烟雾”在思考什么呢?原弓从酒吧老板到艺术家身份的转变,以及游戏艺术的精神到对艺术主体
形式的突破,正是我对“烟雾”这一作品感兴趣的原因,世界上没有不可能的事情。
再唠叨一下中国馆的现状,确实不理想,但没有严重到在地理位置上被边缘化的程度,我在现场看
到意大利馆就在中国馆隔壁,意大利是主办国,得天时、地利、人和,如中国馆地理位置偏僻,意
大利馆会紧挨着中国馆吗?由此可见地理位置、展览环境的好坏,与艺术创造、展览效果无关,反
而是地理位置边缘、展场条件不好的场馆更能创造艺术奇迹。
中国馆在这届威尼斯双年展没有问鼎“金狮奖”,根本原因是过于关注对“五味”的模仿,而忽视
了对“光”的再创造。已经有了非常好的策展理念“弥漫”,但缺乏强有力的执行能力,以及对细
节的充分考虑,这确实是非常遗憾的。但更遗憾的是中国馆的参展团队因没有得到“金狮奖”
而深陷“五味”缸不能自拔,殊不知他们已经创造了历史!为什么不能换个角度谈,不要抱
着“五味”死死不放,多谈谈空间、形态、造型等视觉语言。传统固然重要,但陷在传统
里是创造不出影响世界的艺术品。再多点自信,再多些成熟,那“金狮奖”确实非中国
馆莫属,要知道才组建几个月的团队,已经够强大了!
我认为就中国馆现有条件,如果能把那些大油罐作为作品的道具来经营、构思,可以创作出问鼎
“金狮奖”的作品,关键是作品整体的精神力量。德国馆呈现的正是令人肃然起敬的整体精神力
量,所以它能问鼎“金狮奖”。
威尼斯圣马可广场的塔楼是威尼斯的象征,其建筑精神体现了意大利文化。
我所感兴趣的这三组作品,有三个重要共同点,都有很强的娱乐性、都是自由的智慧游
戏、都揭示了深刻的主题,更重要的一点是,都把艺术引向一个消失的终点,但这恰恰
意味着——结束,真正的开始。
乌尔斯·费舍尔(Urs fischer)的“燃烧的蜡烛”当蜡烛燃尽后,这作品还剩下什么?
他另一件作品“面包房”主体材料是真实的面包,当这些面包腐烂后,这作品还剩下什
么?美国艺术家詹妮弗·阿洛拉(Jennifer Allora)与吉列尔莫·卡尔萨迪利亚
(Guillermo Calzadilla)的“运动员和坦克”,当运动员离开后,这作品还剩下什么?
当原弓的“烟雾”烟消云散后,这作品还剩下什么?
艺术的主体消失了,但艺术的精神、其审美价值及所揭示的深刻主题却深深印在观众的
潜意识中,这就是这三组作品的伟大之处。当我们的欣赏习惯还停留在欣赏实实在在的
艺术品时,欣赏油画精致细微的描绘时,欣赏雕塑惟妙惟肖的雕琢时,欣赏许许多多看
得见摸得着的作品时……艺术的表现形式已发生了很大变化。当我们还不习惯于感受艺
术从发生到消失的演变过程时,那些由形状、色彩、时空的微妙转换而形成的智慧闪烁
已进入人们的潜意识,正像一道光穿透了混沌迎面而来,这就是艺术的魅力、这就是艺
术创造的力量。
我感到不解的是,当代艺术已经发生了那么大的变化,而许多艺评家的理论还停留在已
往的经验上,我不想提出批评,只是礼貌的提醒一下……。结论是当代艺术的实践,已
经走到当代艺术理论的前面!当然我的文字是微不足道的,这声音是非常微弱的,但唠
叨的全是实话。
我身后的这座铁塔是历史的见证,它默默地承载着威尼斯双年展100多年的历史,默默地注视着毕
加索、康定斯基、米罗、达利和蒙德里安等艺术家从这里走过,默默地聆听历届策展人、艺评家、
艺术家在这里慷慨激昂的演说……但所有被铁塔承载的、看到的、听到的都已载入史册,唯有钢筋
铁骨仍昂扬在蓝天,笑瞰人间。
中国是五千年文明铸就的巨人,我们要站在巨人的肩膀上开拓、创造,而不要躺在巨人的怀抱里,
被传统摇晃着昏昏欲睡,我们血管里奔腾的是中华民族的热血,这足以让我们创造一个新世界。
不会写套头文章,只会唠叨些许所见、所闻、所想……真唠唠叨叨。
发表评论
请登录